在莆田的一片土地上,200棵枇杷树静静伫立,它们是一段长达16年抗癌医患情的特殊见证者。16年前,一位莆田农民不幸患上癌症,在与病魔抗争的漫长岁月里,医生全力救治、精心关怀。农民心怀感恩,而那200棵枇杷树成为了他表达感恩的独特方式。每一棵枇杷树都像是医患间情感的寄托,它们在四季更迭中生长,见证着医生的仁心与患者的坚强。这200棵枇杷树不仅仅是植物,更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恩与深厚情谊,在莆田的土地上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医患之歌。
莆田农民患胃癌来榕治疗成功
200棵枇杷树见证16年抗癌医患情
16年来,莆田的老陈每年都会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复查。今年,除了带来病历资料,他还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协和有神医,妙手可回春;感恩十六载,一生枇杷情。”
锦旗的背后是一段感人的故事:抗癌期间,老陈在果园里种下近200棵枇杷树,这些树见证了他抗癌的坚韧,也承载着他和医生的深厚情谊。
16年前,时年55岁的老陈突然腹部疼痛,在当地医院体检查出中晚期胃癌。他一度绝望,将果园里枇杷树都砍了,并开始准备后事。不过,家人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向协和医院胃外科的主任医师谢建伟求诊。
事实证明老陈的选择没错。谢建伟不仅是胃癌领域的专家,更是老陈的同乡。他医术精湛且细致贴心。考虑到老陈不会普通话,他坚持用莆田话与老陈交流,有时怕他听不懂别人说话,还客串翻译。这些贴心的关怀点燃了老陈战胜胃癌的信心。
在谢建伟团队的努力下,老陈成功接受了手术并完成了化疗。此后,他每年四五月都会到协和医院复查,每次复查结果正常后,他都会在果园里种上十余棵枇杷树以示庆祝。
抗癌16年,老陈的“枇杷事业”也蒸蒸日上,目前果园里已有近200棵枇杷树。同时,老陈“抗癌栽枇杷”的故事也在街坊邻里间广为流传。
福建省胃癌发病率高,许多人本就“谈癌色变”,一听病情已到中晚期、晚期,更是丧失信心,认为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谢建伟以老陈的抗癌历程为例,提醒查出胃癌的患者不要沮丧,而要遵医嘱积极治疗、合理调整生活方式。随着医学进步、临床经验增加,经谢建伟所在的胃外科治疗,越来越多中晚期甚至晚期胃癌患者活过5年。
谢建伟提醒,胃痛并非胃癌的特异性表现,不少患者发现胃癌时,从未有过明显胃痛。胃癌早期,患者可无任何明显症状。建议40岁以上人群,至少要做一次胃肠镜检查。(记者 朱丹华 通讯员 苏萍/文 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