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多年前,美国总统胡佛推行的“关税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他大幅提高关税,试图保护本国产业,却引发了连锁反应。各国纷纷效仿,纷纷提高关税壁垒,国际贸易陷入停滞。商品流通受阻,企业订单减少,生产规模大幅缩减。全球产业链断裂,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度降低,经济增长失去动力。物价上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萎靡。这种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世界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引发了全球经济大萧条,给世界带来了长达数年的经济苦难。
有这样一位美国人,在从政之前曾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以压倒性优势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他曾大肆提升世界各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关税,一度导致美国经济陷入持久的动荡和衰退之中……
行文至此,或许很多熟悉美国历史的读者已经知道了他的名字,对,他就是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爽文男主般的开局——胡佛的早年经历
胡佛出生于地处美国中部的艾奥瓦州,其父杰西·胡佛据信是一个来自德国与瑞士边境附近的移民,凭借着一身打铁的手艺,在西布兰奇经营着一家农具商店。
出生在这样一个地理条件相对封闭的美国农业州,胡佛的人生剧本似乎早已注定。无缘接受高等教育的他,长大之后会成为其父铁匠作坊的学徒,并在未来子承父业。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通过政治联姻,迎娶某位农场主家的千金,从而获取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进而成为万千“红脖子”中的一员。
然而,双亲在1880年和1884年先后病逝令胡佛迈向了另一条人生轨迹。在被奶奶和叔叔短暂收养之后,1885年11月,11岁的胡佛来到了俄勒冈州的纽贝格市,与刚刚痛失爱子的舅舅约翰·明索恩一起生活。相较于艾奥瓦州,比邻太平洋的俄勒冈州虽然没有南边的加利福尼亚州那么繁荣和开放,却也有着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和富有多样性的经济活动。
正是在舅舅的资助之下,胡佛通过教会学校和不断自学,成功考入了斯坦福大学,并结识了当时正在斯坦福大学出任法理教授的美国第23任总统本杰明·哈里森。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哈里森在斯坦福大学的执教生涯仅有几个月,而且没有正经上过什么课。根据胡佛的自传,他是通过私人途径与哈里森建立了联系(一说是以核定棒球票根的方式),无疑这段经历对他的未来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胡佛后来在自传中对哈里森的吹捧来看,其似乎对这位前总统执政时期通过“1890年关税法案”(又称为“麦金莱关税体系”),以大规模提高进口关税的方式保护美国本土制造业并提升了联邦政府收支规模的举措颇为欣赏。只是此时的胡佛似乎忘记了,正是哈里森所支持的这一关税改革,导致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和英国的关税反制,令南北战争后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的民主党在国会有了翻盘的机会。
此后的十几年里,斯坦福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的胡佛,表面上看是以矿业工程师的身份奔波于世界各地,但他每次抵达的地点和时间却总是那么恰到好处。1897年,胡佛在澳大利亚西部开采金矿,次年美西战争爆发,澳大利亚国内随即出现了大量亲美的言论,美国也由此借助着菲律宾的殖民地,加深了与澳大利亚的经贸往来。
1899年,胡佛来到了中国天津,并迅速掌握了汉语。次年,“八国联军”大举侵华,而胡佛则凭借着其所掌握的中国地理、矿藏等知识,引导了美国军队在天津、北京等地的行动。
讽刺的是,尽管胡佛在其自传中只是不断吐槽着自己在世界各地所要面对的恶劣工作环境和素质低下的当地工人,但其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却是在潜移默化中以几何倍数增长着。
到1914年,胡佛名下资产已达数十万美元,他本人也成了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客座教授,其讲义《采矿原理》甚至成为美国大学的通用教科书之一。而也是在1914年胡佛第一次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他以美国旅欧侨民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开始协助美国从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大陆撤侨并向继续滞留在欧洲的美国人提供生活救济。不久之后,胡佛又成立了“比利时救济委员会”( Commission for Relief in Belgium,缩写为CRB),向比利时、法国北部等交战地区提供粮食援助。
胡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这些表现,表面上看似乎是秉承着人道主义,但随着1917年美国的正式参战,所有的暗中谋划才最终浮出了水面。因为被时任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任命为“食品管理局局长”的胡佛,积累了近三年向欧洲运送粮食的经验,可以拍着胸脯说一句:“没有人比我更懂大西洋粮食航线和欧洲西部的港口。”
战后,胡佛继续代表美国在“巴黎和会”下辖“最高经济顾问委员会”和“美国救济管理局”中任职,并向德国乃至苏联运送粮食。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终究是众多德裔美国人的故乡,因此胡佛向其运送粮食的举动,并没有招来什么反对意见,但胡佛向苏联提供救济的举措,遭到了共和党议员的群起围攻。
胡佛当然不能公开表示这些救济粮对美国而言不过是生产冗余,与其“谷贱伤农”,不如拿去“市义”。他只能含糊其辞地表示:
“两千万人在挨饿。不管他们是什么政治,他们总得吃饭!”
此言一出,胡佛在美国民众心中顿时套上了一层“圣子”的光环,甚至连威尔逊都有意“传位”于他。但就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胡佛做出了一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共和党的“铁桶江山”和胡佛的错误选择
谈及美国的政治格局,共和、民主两党分庭抗礼似乎是许多人的共识。但其实在南北战争后,代表北方工业资本的共和党曾对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利益的民主党长期保持着压制状态。自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至1920年美国总统选举前夜,共和党在14任总统选举中占据了10席,民主党仅占4席。
因此在胡佛看来,尽管威尔逊总统对其有知遇、提携之恩,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特别是威尔逊主张建立的“国际联盟”却将美国排除在外,民主党此时颓势已显。自己与其拿着锦绣前程给威尔逊“陪葬”,不如带着在战争中积累的人望和财富及时改换门庭。
这次试水中,胡佛虽然最终未能通过共和党的党内初选,却依仗美国政党政治中传统的“分肥机制”,在哈定的内阁中谋求到了商务部长的职务。而民主党此时的未来之星,富兰克林·罗斯福却在次年因突发脊髓灰质炎而下半身永久瘫痪,进而不得不退至幕后。然而,两人后来的人生经历则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出任美国商务部长期间,胡佛以“居者有其屋(Own Your Own Home)”为口号,大力推动美国的房地产发展,并推动美国国会出台了“模范统一车辆法”和“模范城市交通条例”,为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大开绿灯。这些成就也令其在美国国内声名鹊起,一度被誉为“美国历史最好的商务部长”。而这些赞誉也成为胡佛角逐美国总统的重要政治资本。
尽管共和党内的很多政治派系并不看好胡佛,但长期以来的媒体曝光还是令胡佛在1928年的大选中无往不利。可惜,他的好运气似乎随着其顺利入主白宫而化为了乌有。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开盘股市就下跌,这场股市大暴跌,也被称为“黑色星期四”。随后以10月29日为标志,美国和全球经济进入了“大萧条”时代。
尽管身为总统的胡佛迅速采取了多项举措救市,但经济泡沫破裂所带来的影响,显然不是再吹一个泡泡便能解决的。为了应对国内日益恶化的经济环境,胡佛采取了一系列自以为有效的措施。
如胡佛一再要求全国工商界巨头公司率先垂范,以福特汽车、通用汽车、杜邦化工为首的大公司不许降低工资水平,不准裁员。但是,企业的产品销售不出去,工人工资还不准下调,又不准裁员,企业只有倒闭。其次,胡佛也尝试着给富人加税,如高收入人群的税收从25%增加到了63%,这又严重影响了企业投资。再次,胡佛计划通过以工代赈,大兴政府工程来解决就业问题,胡佛大坝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兴建的,但是其作用仍然是杯水车薪。
在各个方向的努力都陷入困境之后,胡佛不得不听从共和党元老们的意见,开始推动由来自犹他州的国会参议员里德·斯姆特和来自俄勒冈州的国会众议员威尔斯·C·霍利共同提出的关税法——《斯姆特-霍利关税法》。
其实,《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早在1928年就被提出了,不过当时的背景是犹太和俄勒冈这两个农业大州试图通过提升农产品关税来保护美国农民的利益及回应农业利益集团的压力。而胡佛之所以迟迟没有批准,也是因为当时的美国经济依旧处于上升通道,贸然提升关税只会扰乱正常运行的经济环境。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大萧条”的背景之下,胡佛和共和党急需转移民众的关注焦点,将国内经济日益恶化的锅甩到国外。
于是乎,尽管包括保罗·道格拉斯、欧文·费雪等著名学者在内的千余名经济学家向总统提交了请愿书,请求总统不要签署该法案;国际社会有38个国家的政府向美国提出了正式抗议,警告美国它们将采取报复措施;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认为这个法案是个“愚蠢的经济政策”,并且在白宫花了一整个晚上力图说服胡佛总统否决该项法案……但是都于事无补。
1930年6月17日,胡佛总统还是签署了该法案,导致超过20000种受保护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达到53%。该法案通过之后,世界上多个国家立刻提高关税或者采取其他反制措施。例如当时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加拿大政府立即宣布反制措施,对从美国进口的15种商品征收3倍关税;法国基本上将美国的进口商品全部拒之门外;意大利80%的进口汽车来自美国,意大利政府对美国进口汽车加倍征收关税作为报复手段,使得美国汽车业的损失尤其严重;大英帝国及其殖民地国家则通过建立优惠关税安排机制规避该法案带来的冲击……简言之,其他国家反制措施的出台很快使得美国的对外贸易困难重重。
“关税法”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由于其他国家通过设立自己的关税壁垒来报复美国,导致1929-1933年间世界贸易总量暴跌。此外,阻止其他国家的物品进入美国市场,导致那些国家难以偿还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美国欠下的贷款。加上美国于1930年又对贸易进行了限制,销往美国的商品数量也越来越少。为保护各自公民的利益,各国偿还给美国的资金也不断减少。削减美国的对外贸易,意味着国际借贷资金流被削弱了。
到1930年末,借贷困境终于酿成恶果。该年的最后两个月里,由于银行系统出现问题,总额庞大的存款陷入危机,其中不仅包括上一年延期兑付的存款,也包括新近到期需要偿付的资金。然而,恐慌并未就此结束,美国银行系统崩溃的趋势继续恶化。
此前股市崩溃便已沉重地打击了美国银行业。一些银行为清偿延期支付的存款而贷款;另一些银行持有的海外资产则成了坏账,原因在于美国停止了海外贷款,而债务国因此往往难以继续履行还款业务。然而,最为重要的是,银行之所以受到重创,是因为他们的客户受到了重创,因而再也不能偿还贷款或者为储蓄账户增加新的存款。众所周知,贷款利息和新增存款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收入枯竭,银行就无法向自己的债权人支付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银行不得不倒闭关门。
1931年6月,胡佛转而决定阻止信贷崩溃形成国际连锁效应,宣布对政府间债务提供为时一年的延缓偿付期。延期偿付计划或许延缓了国际金融进一步崩溃,却不能为美国民众提供任何能够即刻见效的援助——美国国民的失业率还在进一步恶化……
虽然胡佛始终坚持认为自己在努力振兴美国经济,之所以收效甚微,完全是因为大环境的恶化。但此时已然从病痛中振作起来的罗斯福却以纽约州州长的身份对其发出了强烈的批评,并在1932年的选举中让胡佛总统也跟着普罗大众一样失了业。
罗斯福的成功当选,为美国开启了一个民主党全面崛起的时代。但他全面左转的经济政策也并未能迅速改变美国的颓势。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的大萧条可能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尽管这句谚语在西方早已人尽皆知,但恰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总结的那样:
“人类从历史里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学不到任何教训。”
上一篇:金湘军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