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杯·海峡两岸好文章青少年采风交流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此次活动汇聚了两岸青少年的才华与激情,他们在采风过程中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与风情,书写下一篇篇真挚的文章。活动中,精彩的交流与碰撞,让两岸青少年的心更加贴近。闭幕之际,那份共同的记忆与情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参与者心中。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交流,更是两岸文化传承与友谊的延续,为两岸青少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美好的未来。
新区杯·海峡两岸好文章青少年采风交流活动闭幕——
观新城日新月异 促融合同心同行
7月2日至4日,由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之新区杯·海峡两岸好文章青少年采风交流活动举办。以“新区新城新生活”为主题,3天的时间里,近百名榕台师生组成“公益写作采风营”,深入探访福州新区(长乐区)。
从日新月异的城市风光,到科技感十足的生产车间,再到温馨可亲的融合社区,两岸学子交流的身影成为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下次再见!”4日,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告别声,本次交流活动告一段落,但对于参加活动的台湾学生们而言,活动带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在福州恒美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台湾学生体验偏光片。记者 包华 摄
看到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
4日上午,台湾学生们走进福米产业园。在福州恒美光电材料有限公司,随着同学们手持的偏光片举起又放下,眼前的屏幕在色彩缤纷与空白中交替,直观的偏光片原理展示带来一片惊叹。
“昨天智能汽车科创基地和今天福米产业园的见闻都让我大开眼界。这些前沿技术生动展现了福州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刷新了我对大陆科技实力的认知。”台湾学生赖建廷感慨道。
这种对于科技发展的感慨,始终贯穿于本次活动中。
“从半导体到液晶面板生产线,我们真切地见识了新质生产力的加速集聚,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力量在此扎根生长,让我对福州新区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台湾学生周珮纶说,通过本次活动,自己看到了生态环境与人居品质并重、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共振的现代化城市样板。
从无需人工操作便能精准行驶、灵活避让的智能驾驶网约车,到实现整机产品智能化生产的高新企业,再到蓬勃发展的福州新区(长乐区),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正向台湾青年展示创新沃土的无限机遇。
感受两岸融合的同频脉动
“最喜欢昨天的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那里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很多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展和雕塑展,让我们特别有共鸣。”施卓琳与施卓婷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分别学习音乐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大陆学习生活了数年,对她们而言,每座城市各不相同的人文风情令人向往。“以福州为例,同游的朋友都知道茉莉花是市花,这种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可度,让我们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福州。”
对周珮纶而言,福州不仅是大陆沿海的一座城市,更是一座两岸文化相互交融的桥梁。
“福州与台湾一水相隔,血脉相连。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两岸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日益融合的景象:语言相通、风俗相似、乡音未改。而福州新区(长乐区)的兴起,也意味着越来越多台企、台胞、台青可以在这里找到机会与舞台。相信这里未来将成为我们共同发展的新平台。”结束3天的交流活动后,周珮纶在自己的笔记本里留下了这段心得。
3天里,从一脉相承的两岸学子舞狮合作表演,到温馨可亲的两岸融合社区交流,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正持续唤醒跨越海峡的文化记忆,为融合发展注入温暖而深沉的情感力量。
思考自身发展的无限可能
“你们是什么时候来工作的”“台胞公寓怎么申请”……4日,在福米产业园里,了解到企业里有不少员工都是台胞后,不少学生纷纷向负责人取经。
“虽然我是文科生,但我舍友学的是相关专业。我要把所见所闻都记下来,回去分享给他,没准他毕业就来实习了。”一名同学笑着说。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福州的历史底蕴、科技创新有了系统而深入的认知。这次经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未来,我将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投入学习生活,并将把在这里汲取的知识养分转化为持续成长的动力。”台湾学生简翊安说。
见证了台湾学生对福州新区(长乐区)从陌生到熟悉,活动带队老师、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辅导员姚琳颇有感触地说:“最让我欣慰的是,返程路上同学们自发讨论起毕业后留在福州发展的可能。这次实践播下了一颗颗种子,让两岸青年携手追梦的愿景在心中生根发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坚信这种眼见为实、情感共鸣的交流,正是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最佳桥梁。”(记者 吴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