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娟(右三)正在调解矛盾纠纷。(受访者供图)
“这是林依伯家的漏水情况,这是楼下王依姆家天花板的裂缝,大家都是老邻居,别上火,我们一起商量解决……”近日,在鼓楼区坡下新村一居民楼前,洪山桥社区党委副书记林雪娟拿着几张照片,与几位业主和调解员围坐在一张小圆桌边,为2户居民因漏水产生的纠纷评理。她声音平和,眼神恳切,让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逐渐缓和。不到1小时,双方达成一致,一场可能升级的邻里矛盾就此尘埃落定。
这样的场景,在社区里并不少见。而在2022年林雪娟初上任时,情况却大相径庭。“那时,居民遇到纠纷后,在气头上走进社区办公室,往往事倍功半。”她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等纠纷上门”的方式效率低、效果差,难以触及矛盾的核心。
如何破局?此时,洪山古桥的“桥文化”给了她灵感。“桥,意味着连接、沟通。”她决定将这份文化基因融入治理实践,用活“一线处置法”,创建“小桥评理室”,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接诉向主动化解转变,让党组织成为贯通民意的坚实桥梁。
“光讲人情,有时说不动人;光讲法理,又觉得太生硬,‘两条腿’走路,效果最好。”林雪娟不囿于办公室,带着由社区干部、“群众智囊团”“两会一员”、楼栋长、法务特派员组成的“流动评理团”,主动下沉到矛盾萌芽的小区、楼栋、院落。一张圆桌、几把椅子,在居民家门口,筑起临时“桥”,现场说事、当面评理。
2023年,洪山桥小区计划加装首台电梯。方案一出,楼上居民拍手叫好,部分楼下住户却坚决反对。面对分歧,林雪娟没有强行拍板,而是第一时间将“小桥评理室”的圆桌“搬”到现场,组织楼上楼下代表、电梯公司技术人员、法律顾问、楼栋长围坐一堂,说起知心话。
“我们担心装了电梯后采光受到影响,日常出入也被阻碍。”面对居民的顾虑,林雪娟循循善诱。随后,技术人员调出设计图演示光线走向,解释采光不会受影响;法律顾问现身说法,说明加装电梯的合法流程和权利义务分担;楼栋长以老邻居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原本僵持的气氛逐渐缓和。
几轮沟通后,建设方案根据合理诉求调整优化,楼下居民的顾虑被逐一打消,欣然在同意书上签名。
在日常生活中,“小桥评理室”化解的多是生活琐事:老旧小区楼道窄,鞋柜过大不便通行,林雪娟便挨家挨户做工作;洪桥临江小区铁桥老化,下雨湿滑,她找来企业捐资维修……这些在旁人眼中的小问题,林雪娟都会当作民生要事一一推动解决。
“社区工作说到底就是让大家过得更顺心,而‘桥’的作用,就是连接与沟通。党组织要像桥一样,把人心聚拢,消融隔阂,传递温情。”林雪娟说。担任副书记以来,她始终如一将党建引领作为贯穿社区治理的生命线,将以古韵文化桥、队伍立交桥、共建红心桥、服务智能桥、智囊议事桥为核心的洪山桥社区“五彩桥”党建工作法发扬光大,让这座“桥”稳稳地架起洪山桥社区千家万户的幸福与期盼。(记者 宋亦敏 实习生 林子妍)
上一篇:托育机构闭店 剩余费用能退吗?
下一篇:第29颗!天王星卫星家族“添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