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花苏榕 1985年出生于福州,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为和睦家北京区外科副主任、北京和睦家东城院区外科及普外科主任。曾获得国际医学人工智能挑战赛世界冠军、2024年北京市卫健委首都健康“未来之星”,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杂志通讯编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及骨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
花苏榕(中)为病人做手术。
世界首创多色荧光成像策略,“人工智能喉返神经识别”研究成果成为世界第一篇该领域的论著,“人工智能纱布识别追踪”成果拿到了国内第一张注册证……在医学与科技的交汇点上,花苏榕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走上了一条跨界创新的道路,拿下多个“首创”“第一”。
不做狭义的大夫,勇闯未知的领域。从闽江畔的少年学霸,到手术室的AI先锋,再到互联网上的科普达人,花苏榕拒绝被装入任何传统框架。他调侃自己像“站在风口的猪”,但愿意做“扇动耳朵飞得更高的那个”。
花苏榕在世界甲状腺癌大会上发言,展示喉返神经AI识别技术研究成果。
探路AI+医疗 问鼎国际挑战赛
手术室的无影灯下,花苏榕的双手正在腔镜操作台上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借助人工智能去雾算法,医生等待去雾的时间大大减少,即便在烟雾弥漫的腹腔内也能“看得清、切得准”。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交织的艺术。”花苏榕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不过,这位“艺术家”的画笔并非传统手术刀,而是人工智能——他用代码和算法,为医学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2018年,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始在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领域得到应用,花苏榕在与清华校友的一次交流中,获得了“人工智能+医学”的灵感。当时,朋友提到“交通摄像头如何在雾天清晰成像”,他灵光一闪,手术中的能量器械会产生大量烟雾严重影响主刀视野,这不也可以用AI解决吗?带着这样的想法,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跨界之路。
经过近一年的摸索,花苏榕和团队成员采取基于大气散射模型构建的人工智能去雾算法,大大改善了手术视野。2019年,该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得到成功转化,在国内外多家医院开始应用。
2023年,花苏榕首次组团参加国际医学人工智能挑战赛,与来自加拿大、美国等的一众国际顶尖机构团队同台竞技,比拼在机器人手术中识别并追踪手术器械。这被认为是智能手术的前置科技,类似于在自动驾驶中识别电线杆、行人、车辆等。最终花苏榕所在的团队成功问鼎世界冠军。
用AI改变外科手术,花苏榕的探索一直在路上。腔镜胰腺手术作为治疗胰腺疾病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手术精准性和减少患者创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在手术过程中门静脉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准确识别门静脉是一个关键且颇具挑战的环节。
花苏榕及其团队运用AI技术,通过对大量腔镜胰腺手术视频数据的深度学习,构建了能够准确识别门静脉的AI模型。该模型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实时分析腔镜画面,快速、精准地识别出门静脉的位置、走形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医生提供重要的实时指导。
传统模式下,医学科研的主要形式是在实验室中培养各种类型的组织细胞/细胞株(系),以及实验动物,俗称“养细胞”和“养老鼠”,而花苏榕则更加专注于“养数据”。谈及为什么走了一条非同寻常的跨界之路,花苏榕表示:“我本身不是很想做狭义上的大夫,一个人能看的病人、能做的手术永远是有限的。但时代在发展,技术在发展,这年头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基于对数学、计算机的兴趣爱好,我希望用新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督促自身复盘手术,提高手术水平。”
目前“AI+医疗”尚在发展阶段,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也在持续不断发力。花苏榕表示,他们的团队虽然占据先发优势有了一些成绩,但还远没有到可以躺平的时候,反而需要加速前进。“我希望在未来10年、15年里尽己所能,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整个医疗行业的手术安全性。”
花苏榕在中国胰腺病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上发言。
通俗科普解惑释疑 架起医患连心桥
“要是你脸大脖子粗,但既不是大款也不是伙夫,那就要小心有没有甲状腺结节了”……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花苏榕的科普视频时,你或许会因为他幽默的开场白会心一笑。用通俗的话讲解专业医疗知识,这是他长期以来的坚持。
“在门诊中,医生碰到的大部分都是常见病,80%的对话是重复的,但患者确实是第一次听。而且很多患者往往只听自己想听的,忽略或误解了重要信息。”花苏榕曾因每天重复解释甲状腺癌的诊疗方案而陷入职业倦怠。直到一名患者建议:“您为什么不拍成科普视频?”他受此启发,化身科普博主,在抖音、B站等平台讲解医学知识。
“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这是花苏榕的科普创作思路。他定期梳理门诊患者的常见问题,制作成科普视频,节约了医生在门诊重复解释共性问题的时间,从而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更具针对性地探讨病情。这些视频的主题虽然看似“小众”,但是内容“切中要害”,主打定位精准,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广泛赞誉。
“您用专业的技术与负责的态度诠释了‘生命至上’,我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写下这封感谢信,以表达对您在我患病期间给予的关怀与照顾的深深谢意……”此前,一名患者向花苏榕送来一封感谢信,该患者在本地医院检查甲状腺时未发现问题,但在北京医院就诊时,经刺穿检查确定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并有大面积颈部淋巴迁移。
面对癌症的恐惧和挂号难的无助使这名患者备受困扰,直到在抖音上看到了花苏榕的科普,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花苏榕。“他本着专业严谨的态度向我介绍病情,为我消除焦虑,帮我快速办理入院,使我紧张的心情得以缓解,又用精湛的医术确保治疗效果达到最佳。”该患者说。
除了在线上发布科普视频,花苏榕还曾跟随义诊团赴新疆送医。在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他们遇到了一位病情严重的患者。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该患者辗转多地求医无果。最终,在义诊团的帮助下,花苏榕为患者成功施行了该院第一例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
这次救治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为当地留下了完整的手术录像和示教资料。这名患者在术后向花苏榕表达了感谢:“在困难之中,您的出现给了我们希望!”
正是患者的信任,让花苏榕在从医之路上越发笃定,“医治患者的成就感是任何工作都代替不了的”。
跳出框架 专走“非常规”赛道
跨界创新,似乎已经成为花苏榕从业的一种习惯。在不断尝试跳出框架发掘更多可能性的背后,是他一贯以来的“不走寻常路”。
“我的‘非常规’,从小就埋下种子。”花苏榕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在福州一中念书时,他体验了学校的“反内卷”教育:作业少、放学早,高三还能经常打篮球。“学校不逼你刷题,每次考试考到一百分或者前几名甚至可以不用写作业,还鼓励学生‘跳出框架思考’。”这种自由氛围,让他早早拥有了“不按套路出牌”的思维习惯。
高考时,他凭借数理化接近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在高手如云的校园里,他一度受挫:“在这里,各省市状元也不罕见,大多数同学都是省前一百。”摸索两年后,他又选择“另辟赛道”:搞交叉学科研究。“我喜欢数学和计算机,既然跟别人比养细胞、养老鼠比不过,我就用组织能力和跨界思维突围。”
工作以后,花苏榕也在摸索中不断寻找着自己的从医方向。在他看来,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科普,初衷都是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带着这样的想法,他渐渐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从临床需求和痛点出发,发掘“有前景”的科研方向,探索“有远见”的AI应用,提供“有深度”的科普。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自己出圈的一些成绩都是基于走‘非常规’的赛道获得的,将来我还是会继续走‘跨界’之路来寻找时代的机遇点。”花苏榕说。
这种“非常规”理念也影响了花苏榕的育儿观。面对当下的教育焦虑,他直言:“别把孩子逼到潜能透支。人生需要留白,发呆和‘浪费’时间也是成长。”如今,他常带儿子参与献血和义诊,用行动传递价值观: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一手握手术刀,一手敲代码,在诊室内用心看诊,在镜头前悉心科普,花苏榕致力于打破边界、重塑可能。面对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他靠着科技和科普践行着朴素的从医初衷——更好地为更多患者服务。
(记者 颜澜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