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福清市社区矫正中心的智慧大屏,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控相关数据。记者 赖志昌 摄
21日上午,社区矫正对象阿姚(化名)在家对着手机摄像头完成人脸识别签到,随后,在福清市社区矫正中心的屏幕上,她的当前位置、身份信息、矫正期限、近期活动轨迹等数据实时跳动、清晰可辨——这是福清市以科技赋能“智慧矫正”的日常工作一幕。作为按司法部标准打造的“智慧矫正”中枢,福清市社区矫正中心是一处以法治为根基、以科技为羽翼的社会治理创新场所。
走进1200平方米的福清市社区矫正中心,监督管理区、教育帮扶区等四大功能区域划分清晰,报到登记室、心理辅导室等十余间功能室按需配置,移动执法车、自助矫正机等现代化装备一应俱全。指挥中心大屏上,120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的实时状态清晰可见:是否按时签到、活动范围是否越界、心理测评是否异常……
“过去靠人工盯守难免有疏漏。现在有了智能系统,社区矫正对象的一举一动都在精准掌控中。”福清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四级主任科员张雨田指着屏幕介绍,这样的智能监管场景,依托于“电子围栏”“人脸识别”“行为轨迹分析”等技术的深度应用,社区矫正对象一旦出现未按时签到、越界外出等情况,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工作人员可第一时间介入处置。
科技的刚性监管中,也蕴藏着柔性的人文关怀。社区矫正对象阿姚是一名闽剧演员,频繁外出演出与监管要求产生了冲突。对此,福清市社区矫正管理局运用“智慧矫正”信息化平台,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外出审批流程,在其外出期间进行智能化定位监管,同时灵活调整其教育学习和公益活动的时间和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其职业发展。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监管上,更体现在精准教育帮扶中。“能有现在的生活,真的要谢谢你们!”在心理辅导室,正在进行沙盘治疗的小王(化名)笑容腼腆。两个月前,这名因犯罪被判缓刑的年轻人还紧闭心门“拒绝和任何人交流”,频繁更换工作、经济窘迫、与家庭关系紧张,让他陷入深深的迷茫。
前不久,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在矫通”APP发现小王的线上心理测评数值异常,通过走访得知了其困境,基于他熟悉周边环境、沟通能力强的特点,推荐其尝试快递驿站岗位。但长期的自我否定让小王犹豫不决,工作人员随即启动“心理+就业”双帮扶:心理咨询师用沙盘推演法解析其心理状态,通过音乐疗法、认知辅导逐步化解其心理壁垒;同时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引导他改善与家人的沟通方式,从主动分担家务、分享工作点滴等小事做起,重建家庭信任。“如今小王不仅顺利入职快递驿站,还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定期看望孤寡老人,实现了人生蜕变。”张雨田介绍。
“智慧矫正的核心是用科技提升效率,用教育帮扶传递温暖。”福清市社区矫正管理局负责人吴敏介绍,为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当地积极汇聚多元力量,为他们架起一座回归社会的桥梁。
在队伍建设上,培育专业社会组织,整合资深律师、高校教授、公安监狱民警等组成师资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展法治、道德、时事政策教育;指派心理学专家定期坐班,提供心理测评与辅导;联合职业技术院校举办技能培训,助力矫正对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引导爱心人士将帮扶转化为实际行动,提供资源协调和政策倡导,让社会力量成为照亮矫正人员回归路的“灯塔”。
依托智能监管系统,2024年福清市829名矫正对象实现了100%精准监管,761名解除矫正人员80%以上通过教育帮扶实现稳定就业。目前,福清市司法局已向司法部申报全国规范化智慧矫正中心。
从末端管控到前端预防,从科技监管到人文关怀,福清市社区矫正中心的实践,彰显了司法行政工作的深刻变革。“当精准的科技手段与厚重的人文关怀相遇,社区矫正便不再是冰冷的监管,而是充满温度的重塑。”福清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福清市社区矫正工作将以“法治为基、智慧助力、温情矫正、多元共治”为核心,夯实社会安全稳定基石,照亮更多迷途者重塑自我、拥抱新生的希望之路。(记者 赖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