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城东湖数字小镇全景。陈捷阳 摄
从福州中心城区“东进南下”50公里,一座全新的海湾地标城市正在拔节生长。在江阴港,一艘艘满载“中国智造”的货轮乘着海丝东风驶向全球,连通147座港口;在恒申合纤科技的智能化车间里,机器人搬运繁忙,洁白的锦纶卷鱼贯而出,发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福州新区滨海新城CBD核心区施工现场,四层地下空间已完工,市民可在这里实现轨道、航空等立体化交通无缝换乘,现代人民城市雏形渐显……
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福州新区。十年向新而行,截至2024年福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00亿元,同比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增速均高于全市20%以上。成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历史长河,十年转瞬,但对于福州新区来说却是黄金十年。夏秋时节,笔者走进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感受这里的“新”潮澎湃。
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
定位之新 多区叠加凝聚新动能
站位决定方位,思路决定出路。依托对台沿海特殊优势,“三区一门户一基地”的战略定位,福州新区成立伊始就刻下了“开放”的基因。
作为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福州新区积极发挥福州独特的优势,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推进对台合作政策机制创新,强化对平潭发展的腹地支撑作用,承接、放大平潭综合实验区功能,加强与台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度对接,促进榕台交流合作向纵深拓展。
“在全国现有的国家级新区里面,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这一独特的定位,我们是独一份。”在福州新区规划展示馆,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道。近年来,福州新区以海港、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和信息港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立体化的对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桥头堡”。
“福马‘小三通’客运航线稳步发展,恢复每日4个航班。松下码头对台海上货运直达航线和江阴对台跨境电商海运专线等正常运行,江阴港外贸集装箱航线已达60条并开通多条海铁联运班列,‘闽都号’中欧班列以海铁联运形式打通了‘台湾—福州—俄罗斯’新通道。”福州市台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福州新区积极融入海峡青年节、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船政文化研讨会等招牌对台交流活动,持续深化两岸民间宗亲、信俗交流,多渠道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互鉴,谱写出新时代两岸一家亲的生动篇章;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台胞台企服务专窗,集成政策咨询、业务代办等高频服务事项,让台胞办事“只进一扇门、办妥所有事”;打造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与两岸融合社区,构建“就业有岗位、创业有扶持、安居有保障”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台青实现“来得了、留得下、发展好”;创新推行人才服务专员机制,为台湾同胞提供政策奖励兑现、子女入学、居住证办理等“一对一”精准服务,真正实现“愿落尽落、应享尽享”;引进福州新博研桥医药科技、福州恒美偏光片、光隆商用车零部件制造等优质台资项目落地,大力扶持新密机电、光隆精密等台资企业加快发展,为福州新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色。
港通天下,“新新”向荣。2022年11月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和福州新区共同成立福州新区闽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搭建闽港沟通对话、联系互动、交流合作的重要机制和平台。咨委会成立以来,围绕“福建所需、香港所长”,立足香港“八大中心”的优势和福建四大经济、福州新区六大主导产业的优势,聚焦8个专项领域,深入推动两地交流合作,创新完善跨境合作新模式。
闽港合作结硕果:“港数闽存、港数闽算”、2000PAI算力、闽港科创产业园等多个项目投资落地,闽企喜相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于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香港企业与福建省国企、民企三方合作建设的闽港台国际贸易中心项目已基本落地,香港国泰航空执飞的福州至香港航线航班从每周6班增加到每周14班,香港康宏贸易国际有限公司与福州松下码头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松下港区开发建设和运营增资项目已经启动,签订福州新区管委会与香港永乐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康养旅游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从两岸深度交流到闽港密切合作,再到海丝扬帆远航,福州新区开放步伐步稳蹄急。走进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的鱼糜制品生产车间里,数条生产线火力全开。从3700多公里外印尼东爪哇省图班市运来的原材料,被制作成各种美味的鱼糜制品运往各地市场。
中印尼“两国双园”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旗舰项目,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国际分工合作平台,打造中印尼之间投资贸易绿色通道,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中方所在的元洪投资区是国家级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有全国单体最大的冷链仓储基地,配建有食品安全公共检验检测服务中心,以及进境粮食、肉类指定监管场地等。目前已形成以粮油食品为主导的纺织化纤、轻工机械、能源精化等四大优势产业,现有规上企业115家,其中食品加工类企业45家,规上总产值占比近70%。
如今,福州新区已拥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国际医疗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福州东部片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张名片,多区叠加“加”出发展新动能。
国家东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
产业之新 六大主导竖起新地标
行车新区,每栋大楼户外挂着的耳熟能详头部企业的“logo”,都在“数”说这座新城的产业新故事。
“你好,可以带我去米哈伊洛大公街看看吗?”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的大一学生伊万诺维奇第一次走进学校与中国网龙网络公司共建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教育中心。通过AR互动大屏,他瞬间“穿越”到塞尔维亚地标性建筑米哈伊洛大公街上。
坐落于福州新区的网龙网络公司,多年来乘着数智东风,持续向全球贡献中国智慧,如今借助这只网络“中国龙”,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11个语种覆盖区内,都能听到新区走出去的“数字驼铃”。
回顾发展之路,新区之“新”,贵在数字经济,成在数字经济。批复成立十年来,福州新区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用信息化驱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构筑起一尊覆盖“天上三朵云”(数字福建政务云、商务云和福州政务云),贯通“地上两条路”(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海峡光缆一号),筑牢“中间两中心”(省超算中心、省智算中心),承载着数字未来的坚实基座。
十年间,福州新区数字化平台不断集聚,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算力。现有的六大数据中心规划机柜7.3万个,已建成1.5万个,建成投用人工智能算力2585P,超算算力6000万亿次/秒;构建了包括省大数据交易平台、新区智慧城市等8个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福建分院、中国联通(福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3个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以及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等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数字赋能,向新而行。福州新区紧扣“智能制造”脉搏,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行业华丽蝶变,拼构出厚植新质生产力基础、塑造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图景,打造了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
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引入德国(欧瑞康)巴马格的智能化生产流程,通过实施工业“互联+”数字智造,繁忙的流水线被一台台“聪明麻利”的机器人取代,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工艺更加精细,成为行业内首批跨入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智能化企业。其推出的锦康纱、锦逸纱和锦生纱三大系列功能性纱线,在行业内树立了区域纺织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十年顺势而为,推陈出新,福州新区培育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粮储食品、医药健康、文旅六大主导产业,在全国产业版图上竖起了产业地标。培育了大东海、恒申、永荣、金纶等产值超500亿元的中国500强企业,汇聚超千家纺织企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形成万华、中景、坤彩等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多项产品产能全球第一。同时,还打造全球首个从材料到终端一体化的新型显示产业园区——福米恒美产业园,落地光学膜材料、显材贴合、模切、模组、整机等核心项目,助力打造福州新区新型显示标准化(国际)园区。
此外,福州新区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先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聚集绿色发展,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5.5万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
就在7月,T3出行东南区域总部项目签约,正式宣告总投资约2亿元的“一总部三中心”落地福州新区。预计项目未来五年总营收超6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千人就业,并入驻新区芯云产业园。福州新区有望通过项目落地,谋划建设车路协同示范区,力争成为“数字交通智能城市”标杆,进一步提升在智慧出行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彰显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吸引力,为区域产城人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海螺塔
建设之新 宜居宜业描绘新图景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十年,党中央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
重叠的时间轴,差异化的执行力。十年来,福州新区立足区域的特色,描绘出一幅宜居宜业发展的新图景。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笔者在福州新区见到,一些前沿科技不仅运用在产业生产一线,也运用于百姓“衣食住行”的场景,为生活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体验。
在电影《霹雳游侠》中,主人公迈克尔·奈特拥有一辆名为基特的高科技智能跑车,不仅能自动驾驶,还可以与人交流,拥有人类的情感和智慧,还能说多国语言。现如今这样的场景已不是科幻。在福州新区智能汽车产业科创基地的“未来座舱”,展示的就是这样的场景,且相关技术已经初步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点开“萝卜快跑”小程序,选择好出发点和目的地,还在地铁6号线上的吴女士就已经通过手机预约好了“无人驾驶网约车”,出了地铁站便坐上了已在站外等候的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和汽车无缝对接,尽享丝滑。
目前,福州新区已完成120平方公里内的103条道路智慧化改造,安装RSCU边缘计算单元128台、信号采集器115台、枪机摄像头706台、激光雷达63台等装备,投入33辆各类型自动驾驶车辆,测试总时长约13.13万小时,累计完成28.46万公里测试里程,“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领先推进。
“真的非常方便舒适,科技感十足,而且绿色低碳,环保出行。”吴女士说。而吴女士的认可,可不仅在出行方面。行走在新区,鲜见高楼大厦,道路宽阔笔直,建筑现代又富有艺术感,点缀其间的公园湖泊、生态水系让人心情舒畅。
自2017年2月核心区滨海新城启动建设以来,福州新区积极落实国务院、住建部、省政府和住建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关要求,始终按照“成熟推广一批、试点应用一批、探索研究一批”的滚动发展思路,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提升市政道路预制化水平,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产业生态,以绿色建筑赋能低碳发展,为高品质现代化新城打造绿色发展新名片。
福州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洞江湖、东湖、闽江河口等片区开发成效显著,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12年的17.1平方公里扩大到93.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19.28个百分点。
民生福祉的提升是福州新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年来,财政支出近八成投向民生领域,“一闸三线”工程长乐段通水,76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三甲医院、高等院校实现从无到有,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大附一医院(滨海院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滨海院区)等建成开诊,天津大学福州国际联合学院、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滨海校区、阳光学院滨海院区等院校相继开学。学前教育普惠学额覆盖率提升至93.55%以上,医疗床位数增长14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体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福州新区被文旅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城市空间充满未来想象。笔者来到福州新区滨海新城CBD项目施工现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地下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是我省在建最大的地下空间项目,双地铁中央商务区站敷设于福州新区滨海新城CBD核心区之下,滨海快线F1与地铁6号线在此交会,未来这里将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风雨换乘,为市民群众提供购物出行、观光旅游登机换乘等一站式舒适体验。作为福州“3820”战略工程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涵盖地标写字楼、高端商业、五星级酒店、沙滩公园等多业态,聚力打造中央活力区,推动福州新区成为省会福州城市发展的核心区。
鲲鹏万里,乘数而上。十年来,福州新区六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力,数字经济构筑智能高地,新材料新能源点亮绿色未来,新型显示、医药健康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粮储安全与文旅融合共促民生福祉,滨海快线等交通网络织密城市脉络,产城人融合让宜居宜业图景愈发清晰,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十年。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