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9月1日讯(记者 朱丽萍/文 陈景好/摄 )福州新区获批成立十周年。9月1日,福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州新区设立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福州新区自2015年8月30日获批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保持8.4%、13.1%、8.4%的年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达3331.04亿元,位列19个国家级新区第8位,成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累计实施550项、总投资近5000亿元的重大项目
福州新区成立以来,持续推进规划区域范围内的马尾、仓山、元洪、江阴等功能区建设。近年来,以直管区为开发重点,累计实施了550项、总投资近5000亿元的重大项目。
在强化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累计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14个、总投资超2100亿元,其中投资百亿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6个。重点加快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打造年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门户枢纽机场;东南快速通道、道庆洲大桥等全线贯通,福平铁路、地铁6号线开通运营,国道G316线、城际铁路F1、机场第二高速、滨海高速公路一期等骨干交通项目加快建设,构建起“轨道交通+骨架道路”的新老城区30分钟交通圈。
在加快产业项目落地方面,累计落地建设重大产业项目262个,总投资233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60个。其中,民生事业建设,累计实施社会事业项目74个,总投资57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
智算运营规模达2585P,位居全国前列
十年来,福州新区锚定“三区一门户一基地”战略定位,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首先是数字经济领跑全省。构建了“天上三朵云、中间两中心、地上两条路”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新基建规模占全省50%以上,智算运营规模达2585P,位居全国前列。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其次是主导产业蓬勃发展。重点围绕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粮储食品、医药健康、文旅等六大新兴产业,加速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三是科创能力稳步提升。成功签约落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功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建成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福州分中心、上研院福州创新中心。积极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累计服务1000多家企业、超14000台设备“上云上平台”。
四是“产城人融合”纵深推进。牵头制定专项行动方案,聚焦企业需求,推出涵盖综合支持、人才贡献、住房、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2024年,新区建成区新增人口约1.9万人,去化产业及商业载体超15万平方米。今年新区建成区累计新增人口6844人。
今年以来,招商项目178项,预计总投资额784.64亿元
福州新区创新招商机制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项目招引落地和创新模式优化两方面。在项目招引落地上成果丰硕。
今年以来,新区直管区生成招商项目178项,预计总投资额784.64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21项,总投资额44.45亿元。已签约未落地项目42项,预计总投资额212.78亿元,新增用地2579.25亩。重点在谈项目16项,预计总投资额200.86亿元,新增用地2308亩。另有在谈项目99项。对照全年目标(落地128项、总投资997亿元、需地4500亩),进展良好。
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显示等战新产业精准发力,成功引进兴航重工、驭势科技、巨龙智泳、LGC表涂产线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特别是在AI算力领域取得突破,福州城投算力一期、综保区人工智能智算中心(一期)、软通动力东南总部等项目加速转化,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加快建设大学城二期,预计再引入5-6所院校
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着力构建“以教聚才、以游兴城”的发展新格局,宜居宜业品质不断提升。
教育方面,构建从“摇篮”到“职场”的全链条、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建好新区大学城,打造“人才高地”。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阳光学院滨海校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滨海校区三所高等院校相继落地新区,师生规模近万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更多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产教融合基地落地,特别是加快建设大学城二期,预计再引入5-6所院校,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大学城。
生态方面,闽江河口湿地、东湖湿地、沙滩海岸线等保护修复工程成效显著,推动修复沙滩15.3公顷、滨海湿地超140公顷。
文旅方面,科学布局,构建“三片一带”文旅生态圈。北部传承“海丝文化”,依托郑和下西洋启航地,打造沉浸式演艺城、水街文化区、海洋公园;中部依托东湖湿地和高尔夫资源,发展运动游乐和康养休闲;南部以下沙为核心,融合乡村美学和创客文化,建设滨海度假小镇。项目发力,擦亮“滨海文旅”品牌。2023年以来实施文旅重点项目超百个,总投资近百亿元,实现从环境、配套、体验全方位跃升。
此外,福州新区设立以来,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中央《意见》,积极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城市建设,推动两岸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