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9月16日讯(记者 谢敏/文 通讯员 俞方玲/摄)一架无人机轻盈升起,划破薄雾,载着物资向着大山稳稳飞去……9月16日上午,闽清雄江镇橄榄湖大院前广场热闹非凡,闽清县首条山区无人机“空中暖心路”在此开通试运行。
这条以“党建+低空物流”为核心的服务链路,正为山区空心村破解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数字化发展红利直抵村民心坎。
三级联动破堵点:40天落地“空中通道”
“从谋划到试运行仅用40天,靠的是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闽清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空中暖心路”落地,闽清构建了“县委统筹、部门推动、镇村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将项目纳入“暖心党建”重点任务清单。
机制之下,各部门高效协同——
电信部门负责飞控中心与起降点建设,邮政部门规划物流运营流程,林业部门联动乡镇保障场地合规,乡镇与村则深入空心村收集村民需求。“我们细化了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划定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推进。”该负责人说,这种“党委主导、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群众受益”的模式,让无人机物流从“想法”快速变成“服务”。
“以前偏远山村运输农产品,道路崎岖要1小时,现在无人机10分钟就能到镇区。”雄江镇镇长陈学玲表示,低空物流项目以党建为纽带,推动公益物流配送、农产品运输、应急与巡护等纳入服务体系,破解服务堵点,真正做到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暖心服务提质效:科技暖了 “空落落” 的村
“以前买降压药、寄土鸡蛋,得开半小时山路去镇上,遇雨天根本出不了门。”梅洋村72岁村民张忠铨的话,道出了空心村村民的普遍困扰。
如今,梅洋村设了无人机接收点,党员每周上门收集需求,“药和寄的东西隔天就到,再也不觉得村里‘空落落’了”。
这样的变化,源于“空中暖心路”打造的三大服务支撑。在硬件上,闽清不仅在人口较多的雄江镇梅雄村等建设标准化无人机起降点(配套仓储间、应急充电设备),而且在梅洋等偏远山村也按此标准建设,形成“10 分钟飞行服务圈”,比原先小货车运输缩短 30分钟以上,还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在平台上,“闽清数字党建服务中心”平台实时显示无人机位置与配送进度,村民可通过子女远程帮办或党员代办提交需求;在队伍上,党员志愿者带头成立“暖心服务队”,每人联络3到5户留守老人。
一方面主动收集村民的生活物资、农资农具需求,精准对接物流调度;另一方面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下单。从一袋米、一瓶药到一袋种子、一把农具,低空物流的“翅膀”,让便民服务触达每个角落。
梅雄村便利店店主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变化:“以前村民买日用品要等车顺带,现在缺啥当天能补,生意好了不少!老人买重东西,党员还会送上门。”她说,低空物流不仅暖了村民,也“兴”了村里的小产业。
多元赋能促长效: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不仅要把物资送进去,还要把农产品带出来,让项目能持续、村民能增收。”雄江镇镇长陈学玲介绍,“空中暖心路”坚持“公益优先、市场补充”原则,确保长效运行。
公益层面,村民的快递、医疗急救物资、生活必需品等为非营利性公益服务为主,由县乡两级经费保障;市场层面,将服务拓展到防汛防火、抢险救灾等应急巡防场景,实行差异化收费,反哺公益服务。更重要的是,项目还助力村民增收——例如,梅洋村橙子成熟季,无人机将新鲜橙子快速运到镇区,最大程度保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让农民的收入更有保障。
下一步,闽清还将在试点乡镇开设“党建+电商”培训班,教留守村民直播带货、产品包装,破解农产品出村难。
“党员帮收需求、帮卖特产,‘暖农、兴产、保应急’都落地了,村里又有了烟火气。”梅洋村党支部书记陈存武说。党员志愿者俞津颖则坦言,看到村里的蜂蜜、果蔬通过无人机运出去,“觉得能用科技帮家乡做事,特别有意义”。
据悉,闽清将总结雄江试点经验,结合村民反馈优化服务,分期分批在梅溪、三溪等乡镇推广该模式,让“空中暖心路”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