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峰九峰镇国禅寺(也称九峰寺)的晨钟暮鼓中,两株历经数百年风霜的古银杏,在今年夏天完成了一场精心组织的“康复治疗”,重新焕发了生机。
这是《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自去年元旦实施以来,福州推行“一树一策”精准保护机制的生动缩影,也是法治力量守护“有生命的文物”的鲜活实践。
经过“康复治疗”的古银杏焕发生机。
病树逢春:
科学会诊解沉疴
去年九峰寺的僧人发现,两株被誉为“镇寺之宝”的古银杏出现枝叶稀疏、长势衰微的迹象。
今年年初,经市林业局绿化办公室专家“把脉”,古银杏的病因逐渐清晰:土壤板结,根系呼吸受阻;树干寄生植物缠绕,白蚁蛀蚀加剧;银杏为北方树种,较难适应南方多雨气候,根部长期受积水困扰。
“古树如老人,需对症下药。”市绿化办主任郑金炎介绍,今年初,专业团队为两株古银杏量身定制复壮方案,每株投入5万元专项资金。施工中,工人们小心翼翼移除地表硬化石板,用混合壮根菌的有机客土替换板结硬土,并为古树根系“插管”通气;针对积水难题,特别修建环形排水沟,未来还将建设斜坡引导山水绕行。
“我们要让古树真正‘喘过气来’。”郑金炎说。
法治护航:
一树一策显精准
这场救治的背后,是福州古树名木保护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法治”的转型。
《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提出“一树一策”保护原则,要求根据每株古树的树种、生长环境、健康状况制定养护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寺内一株未挂古树名木牌匾的黄金桂也同步获救。这株被称为“千手桂”的古树,因树干形似观音千手而得名。去年秋季起,它因烂根、积水出现花叶凋零的现象,技术人员投入3万元为其清腐根、挖排水槽、装喷淋系统,如今截枝处已萌新绿。
“无论是否挂牌,只要有价值,就应保尽保。”执法检查组表示,法规建立的常态化巡查机制,让更多“隐世”古树进入保护视野。
人文共守:
多方同心护绿脉
保护古树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人心工程。九峰寺的僧人清晨提桶浇水,“每月专家巡护+日常僧众照料”的模式,让古树监测无死角。这种人文与法治的交融,正是福州古树保护的特色所在。
“双株银杏已千年,枯木生根佛殿前”,清代文人魏杰的诗句,勾勒出古树与古寺相守的画卷。而今,法治甘霖让这幅画卷更有生机。“守护好‘有生命的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历史与未来。有了法律‘护身符’,福州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将迈上新台阶。”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跟踪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落实,把法规规定落到实处。
未来可期:
“绿色活文物”续新章
据了解,明年福州将启动十年一次的古树名木普查,进一步夯实保护基础。
九峰寺古银杏的“康复案例”,为全市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范本——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从微环境营造到长效监测,每个环节都彰显专业化、精细化。
一个多月后,九峰寺的古银杏将再次披上“黄金甲”。这些跨越时空的“绿色活文物”,将继续见证榕城生态文明与历史文脉的交融共生,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福州故事。(记者 李晖 文/摄)
下一篇:来福州 吃鱼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