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航福州维修基地的重大检修成果》
厦航福州维修基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首次完成拨叉更换以及首次C7检,这是维修技术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更换拨叉过程中,维修团队凭借精湛的技艺,精准操作,克服重重困难,确保这一关键部件的更换顺利进行。而C7检涉及众多复杂的系统检查和维护项目,从机身结构到航空电子设备等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检测。维修基地的工作人员精心规划、严谨执行,每个环节都达到高标准,这不仅保障了飞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展现了厦航福州维修基地在航空维修领域不断进取、勇于突破的精神。
厦航福州维修基地完成首次更换拨叉及首次C7检
飞机换“筋骨”“手术”不一般
9月30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次整机检查完毕,B-5389飞机从机库缓缓推出。历经近一个月的奋战,厦航福州维修基地完成首次更换拨叉及首次C7检(较高级别的飞机定检),深度维修能力再上新台阶。
这场飞机的“换骨手术”是如何实现的?记者走进长乐机场,探寻背后的故事。
航班落地后,厦航机务进行绕机检查,以确保下一个航班安全。 记者 郑帅 摄
突发故障 紧急部署
8月28日,福州维修基地定检二处在对B-5389飞机执行安全检查工作时发现结构损伤,需立即执行拨叉更换修理。
定检2处副经理余志仙介绍,拨叉是机身与机翼的连接组件,负责将翼梁的部分气动载荷传递到机身。更换拨叉如同给人做“换骨”手术,需要分解飞机大约4%的机身结构,涉及客舱、轮舱、机翼、中央油箱等多个重要区域。由于新的拨叉部件与原安装位置没有对应的安装孔,仅拨叉新件就需制作新紧固件孔247个,每一个紧固件孔都是精铰孔,且最大允许偏差仅有0.0005英寸,不到一张A4纸厚度的十分之一。
“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余志仙坦言,拨叉更换修理工作是厦航最高级别结构深度维修工作,去年5月才在厦门总部完成厦航首例,福州维修基地在此前并没有相关的经验。此外,为保证公司下半年生产计划、缩短后续C检工期,此次拨叉更换修理需结合C7检进行,让紧张的工期“雪上加霜”。
难题接踵而至,却动摇不了大家的决心。厦门航空飞机维修工程部迅速响应,立即启动预案,调整生产安排、编制技术方案,最终敲定由总部派出骨干力量65人次分批次支援福州,并推动福厦两地多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共同攻坚。
多方联动 密切衔接
“拨叉相当于人体腰部的骨头,承上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余志仙拿出一张维修流程图,里面密密麻麻地标注了本次各班组所需完成的任务和相应的工作时间,“每个班组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否则将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进行。”
余志仙介绍,设备舱内操作空间有限,他们需要在设备架间的狭小空隙中进行高难度施工,一干就是5到8个小时,期间手不能抖、人不能动,“往往出了机舱,整个人都是麻的”。
历经半个月的努力,第一阶段攻坚结束。飞机刚恢复到地面状态,C7检便接踵而来。为了有序推动C7检修作业的进行、确保所有环节万无一失。基地不断召开协调会组织所有部位进行讨论,拟出及最佳方案,将每个部位的检修安排都精确到小时。团队中的党员干部带头留守,在福州机库度过了一个忙碌而充实的中秋。
幕后坚守 保障安全
如果将飞机维修人员比喻为“飞机医生”,那么余志仙所在的厦航福州飞机维修库,便可称为飞机的“住院部”,专治飞机的“疑难杂症”。
在这座现代化的机库里,维修人员不仅可以开展飞机A检、C检、更换发动机等大型深度维修项目,还可以进行部件喷漆、客舱装饰、座椅翻修、应急设备维修、复合材料修理、无损特种检测等飞机综合性维修工作。
国庆到来,余志仙和同事们早已投入新一轮的工作。出行旺季,工作量猛增,作为“飞机医生”,他们尽力做好每一个环节,为航空旅客出行提供可靠支撑。“每次飞机检修完毕,做完整机检查,放行人员在放行单上签字时,我们紧绷着的神经也可以放松下来,自豪感油然而生。”余志仙说。(记者 宋亦敏/文)